在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中,朱德的名字是不朽的。
为寻找中国的真正出路,他毅然抛弃高官厚禄,踏上了一条艰苦求索的道路。他身经百战,履难蹈险,是掣划战争、驾驭战争的伟大能手,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开始,就率领着人民军队向着反动势力冲锋陷阵,驰骋于疆场!
他一心杀敌的家国情怀在家书中可见一斑。
在四川省仪陇县的朱德纪念馆,珍藏着朱德在抗战期间写给妻子的三封家书。信中,朱德每每提及“一文钱”,满纸“寒酸”,却又字字闪光,印证了他的初心!
1916年,朱德任护国军团长时,经过部属的介绍,认识了21岁的陈玉珍。两人互生情愫,并于1917年6月正式结为夫妻。
枪林弹雨中,朱德南征北战,无暇顾及妻儿老小,于是在南昌起义前夕,派人把随军的妻儿送回了四川老家。
1927年以后的10年间,朱德成为国民党悬赏缉捕的“要犯”。国民党当局的封锁,使朱德与亲友隔绝了书信联系。1937年,卢沟桥事变后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,朱德出任第八路军总指挥,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,从此以后才得以与四川亲友书信往来。
1937年9月,在率部前往抗日前线的途中,朱德给远在四川南溪的妻子寄去一封家书。这是他10年来第一次写家信。
这封信中的“两母亲”是指朱德的生母钟氏和养母刘氏,理书是朱德二哥的儿子,尚书是朱德的养子,宝书是朱德的儿子朱琦。因遭受国民党迫害,他们流落在外。
信件最后的署名“刘钟”,是朱德以养母刘氏和生母钟氏之姓所取的化名。
信中,朱德表示,“对日战争,我们有信心有把握打胜日本。”同时,他也提及“来时需带一些钱来我用”。
此时,朱德已是总司令,为何还要家中送钱给他用?这个疑问可以在他的另一封信中得到解释。
妻子陈玉珍接到第一封家书后,立即给朱德写了回信。接到回信的当天,朱德又给陈玉珍写了第二封家书。
在第二封家书里,朱德明确提出希望唯一的亲生儿子、外甥一起上战场,“绝不要误此光阴”。
同时,朱德还提出,“至于那些望升官发财之人,不宜来我处;如欲爱国牺牲一切,能吃劳苦之人,无妨多来。”“以后不宜花无用之钱来看我,除了能作战报国的人外均不宜来。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,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。”
一个月后,朱德的外甥许明扬从家乡来到部队,侄儿朱理书的来信也转到了朱德的手中。
1937年11月6日,朱德在山西昔阳县给妻子陈玉珍寄去第三封家书。
朱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戎马一生,从这几封家书中可以看到,对于晚辈,他希望家属“设法培养他们上革命战线,决不要勿此光阴。”
“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,十年来艰苦生活,无一文薪水,与士卒同甘共苦,绝非虚语。”朱德始终不忘初心,心系人民,艰苦朴素。
同时,他还写下“我不能再顾家庭,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…… ”,“我虽五十二岁,为国为民族求生存,决心抛弃一切,一心杀敌……”
为了民族独立复兴、人民自由解放,他舍弃小我,52岁仍一心杀敌,值得我们敬佩!
细读朱德家书中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,字里行间所流露的真挚情感,正是朱德崇高品德的生动体现。他既是一位关心晚辈成长的好伯父,又是一位珍惜手足之情的好兄长,更是一位公而忘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。